• 电子组件已加盖防护,操作人员是否仍需接地?

    我的疑问是:在所有裸露线端完成"覆盖"处理后,操作该产品的人员是否仍需接地?

    0 2025-08-19
  • 电脑应该怎么防静电?

    如果你是家用电脑,我建议在采购一些专业的静电喷雾,直接对电脑及配套配件进行表面处理,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如果是生产企业,自动化生产时使用的电脑。则建议企业找专业的做静电防护的公司进行咨询,他们能够协助您确保电脑的防静电安全。

    7 2025-08-11
  • 1MΩ电阻置于静电防护装置,能否真正起到防止人员电击的作用?

    SD 设备上设置的 1 兆欧电阻,它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呢?它能不能保护操作员免受电击呢?答案是,为确保人员安全,这个 1MΩ 电阻能够承受高达 250VAC 的电压。

    10 2025-07-29
  • 为什么要使用防静电手腕带报警器?

    由于人是静电和 ESD 的最大来源之一,因此正确的人员接地就至关重要。人员接地的最常见方法之一是使用防静电手腕带。防静电手腕带报警器的重要性在于能确保正确的人员接地,这是防止静电和ESD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64 2024-12-30
  • 防静电工作服可以洗几次?用什么类型的肥皂/方法?

    我们的静电服在至少经过75次洗涤后仍能保持其实用性和防静电性能。为保证其正常操作,应定期清洗防静电防护服。用冷水或温水洗涤衣物,用低温烘干或自然晾干,不要漂白。

    61 2024-12-30
  • 防静电的气泡纸、塑料袋和PCB盒(塑料箱)真的能“防静电”吗?

    第一种策略是屏蔽,采用防静电屏蔽袋是防范外部静电对ESDS物品造成损害的有效手段。至于第二种策略,则是通过气隙来实现静电隔离,即在ESD敏感器件与外部潜在的静电源之间设置一个空气间隔。

    139 2024-12-24

 

在微电子领域,静电放电(ESD)是导致器件失效的一个主要因素。静电放电可能在生产、处理、封装和运输等过程中,以及在器件的使用环境中发生。由于ESD具有短暂的高电压和高电流特性,它可能对半导体器件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从而影响整个电子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本文将对MOS结构、半导体结、膜电阻器、金属化条、带非导电性盖板的钝化场效应结构、压电晶体以及近距离电极等关键组件的静电失效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防护措施。

MOS结构

MOS(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结构是现代集成电路中的基础组件。在ESD事件中,MOS结构的栅极和源/漏极之间可能形成高电场,导致栅极氧化层击穿或产生热载流子,进而引发器件失效。失效模式可能包括栅极氧化层损坏、源/漏极与衬底之间的漏电流增加、阈值电压漂移等。

为了降低MOS结构对ESD的敏感性,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 优化器件设计,增加栅极氧化层的厚度和质量,以提高其抗ESD能力。
  • 在电路设计中引入ESD保护器件,如二极管、晶体管或专门的ESD保护电路,以在ESD事件发生时将电流引开,保护核心电路不受损害。
  • 采用先进的封装技术,如气密性封装,以减少外部环境中的静电荷对器件的影响。

 

半导体结

半导体结是构成半导体器件的基本单元,如PN结、PIN结和肖特基势垒结等。在ESD事件中,半导体结可能受到高电压和高电流的冲击,导致结区温度迅速升高,进而引发热击穿或电击穿。此外,ESD还可能引起结区材料的晶格损伤,导致器件性能下降或失效。

针对半导体结的ESD失效问题,可以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 优化结区设计,选择合适的材料、尺寸和掺杂浓度,以提高结的抗ESD能力。
  • 在电路中引入限流元件,如电阻、电感或电容,以限制ESD事件中的电流大小。
  • 加强生产过程中的静电防护措施,如使用防静电工作台、穿戴防静电服装等,以减少静电荷的产生和积累。

膜电阻器

膜电阻器是微电子电路中常用的元件之一,其阻值对ESD事件非常敏感。ESD可能导致膜电阻器的阻值发生漂移或烧毁,从而影响电路的性能和可靠性。

为了降低膜电阻器对ESD的敏感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选择具有较好抗ESD性能的电阻材料,如金属氧化物、碳膜等。
  • 增加膜电阻器的尺寸和厚度,以提高其抗ESD能力。
  • 在膜电阻器周围引入保护结构,如金属屏蔽层或绝缘层,以减少ESD事件对膜电阻器的影响。

 

金属化条

金属化条是连接半导体器件中不同部分的金属线条。在ESD事件中,金属化条可能受到高电压和高电流的冲击,导致焦耳热烧毁或开路失效。

为了降低金属化条对ESD的敏感性,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 选择具有高导电率和良好散热性能的金属材料,如铜、银等。
  • 增加金属化条的宽度和厚度,以降低其电阻和焦耳热效应。
  • 在金属化条周围引入保护结构,如绝缘层或金属屏蔽层,以减少ESD事件对金属化条的影响。

 

带非导电性盖板的钝化场效应结构

带非导电性盖板的钝化场效应结构是集成电路中常用的一种结构。在ESD事件中,非导电性盖板上的局部高浓度正电荷可能导致场效应晶体管的栅极和源/漏极之间形成高电场,进而引发器件失效。

为了降低这种结构的ESD敏感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优化非导电性盖板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以减少其表面电荷的积累。
  • 在非导电性盖板下方引入导电层或接地结构,以将积累的电荷及时导出。
  • 加强集成电路的ESD防护设计,在关键位置引入ESD保护器件或结构。

压电晶体

压电晶体如石英晶体振荡器和SAW(声表面波器件)等,在ESD事件中可能受到高电压和高机械应力的冲击,导致晶体结构损坏或性能下降。

为了降低压电晶体对ESD的敏感性,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 优化压电晶体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以提高其抗ESD能力和机械强度。
  • 在压电晶体周围引入保护结构,如金属屏蔽层或绝缘层,以减少ESD事件对压电晶体的影响。
  • 加强压电晶体的封装和隔离措施,防止外部静电荷的直接作用。

 

近距离电极

在半导体器件中,近距离电极之间可能存在高电场区域,这些区域在ESD事件中特别敏感。当ESD事件发生时,近距离电极之间可能产生电弧放电,导致金属聚拢、流动或开路,从而引发器件失效。

为了降低近距离电极对ESD的敏感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优化电极的设计,增大电极之间的距离,降低电场强度。
  • 在电极之间引入绝缘层或钝化层,以阻止电弧放电的发生。
  • 采用低电阻率的金属材料作为电极,以减小电流密度和焦耳热效应。

 

防护措施的综合考虑

针对上述各种半导体器件的ESD失效问题,除了上述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外,还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工艺优化: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和制造流程,提高半导体器件的可靠性和抗ESD能力。
  2. 封装技术:采用先进的封装技术,如气密性封装、真空封装等,减少外部环境对器件的影响。
  3. 测试与筛选:在生产和出厂前对半导体器件进行严格的测试和筛选,确保器件的ESD性能符合标准。
  4. 使用与维护:在器件的使用和维护过程中,采取必要的静电防护措施,如使用防静电工作台、穿戴防静电服装等。

 

静电放电(ESD)对半导体器件的可靠性和性能构成了严重威胁。通过对MOS结构、半导体结、膜电阻器、金属化条、带非导电性盖板的钝化场效应结构、压电晶体以及近距离电极等关键组件的静电失效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每种器件都有其特定的ESD失效模式和机理。为了降低这些器件对ESD的敏感性,需要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包括优化器件设计、引入保护结构、优化生产工艺和封装技术等。同时,还需要综合考虑使用和维护过程中的静电防护措施,以确保半导体器件的可靠性和性能。

 

 

 

静电失效分析:MOS结构、半导体结等静电敏感器件的挑战与防护